建盏,彰显主人品味的主人杯

 中国茶文化网   2021-07-18 20:51   182 views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摘要:

爱喝茶的人,会很在意茶器,从茶壶到杯盏,都可能是喝茶人的一份心情。拥有一枚特殊的、可心的主人杯,是每一个茶人追求个性的一种表现。当看到茶人的主人杯时,你可能就会读懂

  爱喝茶的人,会很在意茶器,从茶壶到杯盏,都可能是喝茶人的一份心情。拥有一枚特殊的、可心的主人杯,是每一个茶人追求个性的一种表现。

  当看到茶人的主人杯时,你可能就会读懂他的百分之五十。同样,你也能通过主人杯,向别人展示你独特的格调和趣味。

  主人杯,顾名思义就是自己的品茗杯,它就像男人的手表、女人的包包。它的出现就彰显了主人的品味,喜好。

  那么,为什么说建盏是彰显主人品味的茶杯呢?

  盏中可悟道

  建盏并非仅仅是一件喝水的器物,更是思想的载体,就像书法、国画一样,是有灵魂的。

  建盏作为宋代斗茶之风的产物,因为宋“茶色贵白”“宜黑盏”,才使得这看似并不起眼的建盏有了用武之地。

  建盏造型浑厚古朴,釉色为古代结晶釉,通过烧成时析晶,液相分离等一系列化学反应的过程,产生了自然天成的斑点与流纹,恰似美丽。它再现兔子身上的毫纹和鹧鸪鸟羽毛上正圆如珠的斑点。这种自然天成的现象的某种意蕴,在建盏珍品上表现的淋漓尽致。

  建盏追求自然天成的釉色美符合宋代理学崇尚自然的最高审美标准。因而文人士大夫们在品饮的过程中,追求和欣赏建盏的自然美,从中悟出哲理,摆脱了人事的束搏,从而获得了心灵的释放。

  每一个建盏独一无二

  购买建盏的时候,卖家一定会告诉你:“我们店的每一只建盏都是独一无二的。”

  这句话听着像是在唬人,但其实,卖家说的没错。就像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,每一只建盏的釉面花纹都是独一无二的。

  这种独特性,与建盏在烧制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密不可分。

  成品建盏之所以带有炫目的“金属质感”,是因为它对胎料和釉料的选择都有讲究。

  建盏胎料会选用含铁量很高的瓷土,釉水则要用建阳区水吉镇特有的、富含高铁物质的釉矿。建盏匠人们把略带红色的釉矿粉碎后,在水里浸泡软化,然后过滤掉残渣,加入草木灰、长石等配料,就制成了建盏所需的釉水。

  这种特殊的釉水属于含铁量很高的石灰釉,它构成了建盏区别于青瓷、白瓷的最显著特征。“(石灰釉)在高温中流动性强。低温时,结晶生成各种奇特的斑纹。斑纹在不同光线下色泽和明暗也不同,变化丰富。”(《建盏烧制技艺浅析》,谢松青)

  也就是说,在建窑1300℃左右的密闭高温下,釉水是会在器皿表面流动的。匠人们无法对流动的釉水施加具体的影响,只能通过对温度高低的控制,在“大体上”掌控建盏的釉面斑纹。

  所以,每一件光辉夺目的建盏,都是由时间、温度和流动的釉水,共同慢慢酝酿出来的独一无二的结晶。

  建盏具有养生保健的作用

  因为建盏对胎土含铁量、含砂量高低的筛选、拉胚的松实薄厚及上釉浓淡厚薄的制作皆有特殊的功能设计。

  所以用建盏喝茶,可以长时间保温蓄热提高茶汤的碱性,保证了茶水的口感更佳,更可激发和提升茶的香气,充分达到品茗效果和极致的软滑甘甜顺口感,您欲饮几何加分的好茶,必定要用盛茶最佳组合建盏。

  建盏在胎釉中含有二氧化硅、三氧化二铝、三氧化二铁、氧化钙等化学成分。

  所以建盏的高含铁量在使用过程中能不断的释放二价铁离子,又能吸附水中的氯离子,很容易被人体吸收,从而增加血红蛋白的载体及红细胞的功能执行。可预防贫血、高血压,能调节人体中枢神经,达到舒缓的作用。

  此外对平衡内分泌系统也有功效,可将细菌吸附,并将细菌赖以生存的酶活性抑制的逆转和氧达到杀菌的效果。

  二氧化硅本身无毒副作用,主要是用来改善口感、增加润滑度。铝能释放微量铝离子、氧离子又能吸附水中的氟离子。

  养盏亦是乐趣

  主人杯,亦是跟随着主人的随身之物,也像是一个相处很久的老朋友。

  你爱盏,盏亦爱你,时间久了,七彩之光便会在盏中呈现。

  建盏是有灵性的,每个人在养盏的过程中都会有不同的心得,养盏不是为了追求某种特定的七彩,而是享受过程。和烧盏一样,诸多不确定的因素糅合,成就了每把盏的“独一无二”。

  建盏的“七彩”乃是融入了时光的打磨和玩盏者的感情,这就是为什么每只盏养出来的韵味都不一样,每个人养出来的盏也都不同。只有亲自体会过才知道个中滋味。

  建盏是民间艺术家手工作品,其原料配方到制作工艺都是完全遵循古法制作,大部分工艺师都是极其认真严谨。

  建盏兴于宋代,没落于元代,中间断代几百年,到了20世纪70年代第一批工艺师重新掌握了建盏的工艺,亦显建盏之珍贵。

  所以如果选择建盏作为自己的主人杯,更能与茶成为一幅美卷,彰显自己的品味!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taoyuanchaguan.com/10678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中国茶文化网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