茶具的选购之辅助茶具、配套用具有哪些

 中国茶文化网   2021-07-15 21:35   546 views 人阅读  0 条评论
摘要:

饮茶时,除了必备的泡茶、盛茶用具外,还应备有一些辅助用具。必要的辅助用具有以下几种(一)茶道组合又称为茶道六君子,包括茶则、茶漏、茶匙、茶针、杯(茶)夹。(1)茶则: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,一般为竹制(2)茶漏:茶漏则于置茶

  饮茶时,除了必备的泡茶、盛茶用具外,还应备有一些辅助用具。必要的辅助用具有以下几种

  (一)茶道组合

  又称为茶道六君子,包括茶则、茶漏、茶匙、茶针、杯(茶)夹。

  (1)茶则:茶则为盛茶入壶之用具,一般为竹制

  (2)茶漏:茶漏则于置茶时放在壶口上,以导茶入壶,防止茶叶掉落壶外

  (3)茶匙:又称茶扒,形状像汤匙所以称茶匙,其主要用途是投茶时的拔茶用具也可挖取茶壶内泡过的茶叶:茶叶冲泡过后,往往会紧紧塞满茶壶,加上一般茶壶的口都不大,用手挖出茶叶既不方便也不卫生,故皆使用茶匙

  (4)茶针:茶针的功用是疏通茶壶的内网(蜂巢),以保持水流畅通。

  (5)杯夹:或称为茶挟,又称茶筷,拿它来挟着茶杯洗杯,防烫又卫生:茶挟功用也可将茶渣从壶中挟出。

  (6)茶筒:用来盛放上述五种茶具。本内容来自《云茶大典》

  (二)盖碗

  盖碗或称盖杯,分为茶碗、碗盖、托碟三部分。冲泡普洱茶生茶一般选用白瓷盖碗。盖碗茶具又称三才碗,三才者,天、地、人。茶盖在上,谓天,茶托在下谓地,碗居中谓人,一副茶具便寄寓一个小天地、小宇宙,包括古代哲人天盖之,地载之,人育之的道理。盖碗起源于何时,尚无定论。

  (三)茶海

  茶海又称茶盅或公道杯。泡普洱茶,一般选用玻璃制作的茶海,以方便观看茶汤的颜色,茶壶内之茶汤浸泡至适当浓度后,茶汤倒至茶海,再分倒于各小茶杯内,以求茶汤浓度之均匀,亦可于茶海上覆一滤网,以滤去茶渣、茶末。没有专用的茶海时,也可以用茶壶充当。其大致功用为:(1)盛放泡好之茶汤,再分倒各杯,使各杯茶汤浓度相同。(2)沉淀茶渣。

  (四)品茗杯

  品茗杯也称为茶杯,其种类、大小应有尽有。喝不同的茶用不同的品茗杯。为便于欣赏普洱茶茶汤颜色,及容易清洗,杯子内面最好上釉,而且是白色或浅色,或选用玻璃品茗杯,近年来也流行边喝茶边闻茶香的闻香杯,根据茶壶或盖碗等主泡具的形状、色泽,选择适当的茶杯,搭配起来要具一定美感,对杯子的要求最好能做到;握、拿得当,就口舒适,入口顺畅。本内容来自《云茶大典》

  (五)茶船

  说起茶船不少年轻人可能会感到陌生,说到茶托或盏托,也许大家就很明白,其实在茶具这个庞大的家族中,茶船虽处于从属地位,却不可或缺茶船由盏托演变而来,据李匡义《资暇录》卷下记载:始建中(780~783年),蜀相崔宁之女以茶盅无衬,病其烫指,取子承之。

  既啜而辜倾,乃以腊环棵子之央,其盅遂定。即命匠以漆环代蜡,进于蜀相。蜀相奇之为制名而话于宾亲,人人为便,用于代。是后,传者更环其底,愈新其制,以致百状焉。李匡义认为盏托最早出现于唐代,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喝茶时防止手指被烫而设计的。

  不过据考古材料证实盏托的出现应早于唐代,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的青瓷耳杯托盘。从考古发掘材料看,东汉既有带单耳杯的青瓷托盘,亦有带双耳杯的托盘有的出土耳杯中还带有小勺,以备勺酒之用。到了汉代,记载饮茶的史料渐多,特别是在西南一带的四川,当时文人雅士留下不少描写饮茶的文字记载。

  到了西晋南北朝,茶饮留布更广,茶已在上层贵族之间流行,作为典型茶具的茶船这时已出现,以考古发掘实物为例:湖南长沙沙子塘东晋墓里就出土了青瓷盏托,1975年江西省吉安县考古发掘了南朝齐永明十一年(493)纪年墓,其中就有青瓷盏托,出土的青瓷盏托更好的说明饮茶在当时的盛行放置茶壶的容器,又称茶池或壶承,其常用的功能大致为:(1)盛热水烫杯。(2)盛接壶中溢出的茶水。(3)保温。

  (六)茶盘

  用以承放茶杯或其他茶具的盘子,另也可以盛接泡茶过程中流出或倒掉之茶水。茶盘有型料制品、不锈钢制品,形状有圆形、长方形等多种。一个优质的茶盘,不仅可以衬托出茶具的高雅,而且还能衬托出茶室的空间韵味。本内容来自《云茶大典》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taoyuanchaguan.com/4332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中国茶文化网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 发表评论


表情